方将官不啃声,他也不好替要钱不是。
至于说钱拿回来留着不用。。。怠政且不提,容易让人惦记。
见到黄克瓒不上钩,毕自严又将目光转向了在场几人,却见众人纷纷摇头,死活不肯吃钩。
毕自严这些日子在做什么他们可是知道,正廉署那边已经抓了不少的人了。
现在拿钱,这就是明着将正廉署的人往自己衙门里请。
查不查的出问题且不说,光是正廉署,这个锦衣卫的分部人员往自家衙门里跑,就很膈应人的好么。
看着众人不上钩的模样,毕自严心中忍不住摇头。
都是老狐狸。
“那什么,在下这边,能不能再加些银两?”
就当毕自严要开始下一个议题之时,坐在会议室的角落里,传出一个弱弱的声音。
听到这声音,会议室内的十几号人忍不住都将目光移了过去,想看看是那个头铁的,就这么吃了毕自严的饵。
“咕噜。”
看到众人的目光,工部左侍郎王永光忍不住咽了口口水,小声的开口道。
“毕阁老。”
“下官为先帝监修明庆陵,然自从万历四十八年起,仅得银五十万两,下官想尽办法追赶工期,节省用银。”
“但五十万两白银,若是算上开采石料,是不够用的。”
听到王永光的话,在场的一众官员纷纷将目光移开。没热闹看了。
不管是现在的朱由校,还是历史上的天启,给泰昌修的庆陵,都是非常的寒酸。
历史上的天启还好说,好歹给做了个全石料的,前后了一百五十万两白银。
而现在的朱由校给他的那个便宜爹修陵,就给了五十万两,加上后面零零散散的物资,总共不超过七十万两。
从一开始,满朝上下,无论是文武百官,还是外戚勋贵,都知道这个活儿不是个好活儿。
所以,哪怕是专门负责给先帝修陵,好从中捞钱的外戚,这次都不愿意往上凑,没有一个人主动上书说是愿意督造大明如今第一仓促开工的庆陵。
最终这活儿就丢到了老实人王永光的头上。
五十万两,王永光不但挖好了玄宫,还将地上建筑给修建了一部份,属实是本事大。
上一次大明这么仓促的修陵,还是在隆庆六年,穆宗的老丈杆子,武清伯李伟督领,工部尚书朱衡主工,给朱载坖修昭陵。
那个一期工程就用了五十万两白银。
当然,那个工程不出意外的出意外了。
万历二年,因为连日大雨,昭陵神宫监官陶金就上奏,因为连日大雨,昭陵砖石沉陷。
没办法,接着再修吧。
修了一年多,又撞上大雨,昭陵中的裬恩门、殿等处沉陷,宝城砖石翻塌损伤。
虽说这个事儿是因为朝廷拿不出来足够的银子所导致的豆腐渣工程,但最终还是导致了工部尚书朱衡致仕。
出这么大的事儿,总要有人负责不是。
所以,给景泰修陵,其实皇帝还是个杀人如麻的暴君的情况下,是个人人躲之不及脏活。
“二十万两,够不够?”
环视了一眼堂中的众人,毕自严看向王永光沉声问道。
“够了,够了。”
闻言,王永光连忙肯定的点了点头。
“实际上,如果不赶工期,后续的修建只用十万两就行了。”
因为被逼的没办法,王永光可是倒腾出不少的省钱小妙招。
若不是钱粮,主要是钱实在是不够,他是真的不愿意开口要钱。
毕竟,现在京城谁不知道毕自严是个一毛不拔的铁公鸡。
从他手里拿预算之外的钱粮,那后面等着的就是接下来一连串的查账。
对于王永光在想什么,毕自严不知道。
提笔在自己的笔记上记录下给工部修陵拨银二十万两的记录后,毕自严继续主持起了会议。
度支司朝廷拨银也是要走流程的,程序正义不能少。
接下来就是王永光上奏本,送内阁票拟,皇帝批红后,度支司才能批银。
“朝廷定下今岁对收复大宁卫的事情,现在准备的如何了?”
转头看向几个人,毕自严开口问到。
主要是代户部尚书汪应蛟和兵部尚书黄克瓒。
这两人主要工作有,从河北、山东、山西三道征调民夫,准备组建屯田卫所军,以及相应的物资准备情况。
开边,还要将首付回来的土地守住,这可不是一拍脑门就能定下来的事情。
王在晋、戚金、陈寅等人带着边军、京营、武略院将官等一溜人在前线准备。
而后方,朝廷也要在为各种突发情况做准备。
现在又不是万历四十八年,辽东岌岌可危了。
所以,大国打仗,突出的就是一个未雨绸缪。
摆在明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