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年间,曾于北平行都司麾下设二十一卫,统塞上九十城,带甲八万,革车六千。”
南海子,旧衙门的议事厅中,一众朝廷高官正在给皇帝做着汇报。
带甲八万,就是往这里填了八万兵丁,按照大明的卫所制,每户出丁一人,也就是八万户,一户按五口人算,也就是四十万人。
这点儿人能守住大宁卫是有鬼了。
所以,洪武后些年,是隔个一两年就要组织成批成批的组织其他卫所军民向大宁输送粮草。
“如今,根据目前朝廷已经查明的地界,现在大宁卫田亩数量在一千四百余顷,牧场则在七千顷以上。”
“只看田亩数量,勉强能养一万五千余人。”
根据自己的估算,汪应蛟愁苦的报上了一个数字。
“若是算上牧场、林场所出,顶多能再加三千人。”
民间南方水田丰腴,产量高,北方旱田产量低,养人难。
按照大明如今的农作物产量,大宁卫当地种出来的粮食全都用来养兵都不够。
抬头看了眼皇帝,汪应蛟又继续补充道。
“大宁卫想要能够自给自足,朝廷除了需要屯田外,还是需要让大宁卫有所产出,才不至于遭后人废弃。”
“大宁是北京门户,拿回来自然是没有再让出去的道理。”
听到汪应蛟的话,朱由校向后靠在了椅子上,手指在桌面上敲了敲。
“新开一地,筑城、养军、安民、辟地,那一件事情都不是骤然之间可以完成的。”
看着汪应蛟,朱由校开口问道。
“朝廷从民间招募前往大宁开垦,现在招募了多少户了?”
“启奏陛下,已经有上五千户百姓前往关外。”
闻言,汪应蛟开口解释道。
“这些百姓都被王在晋安排在了会州(插汗河套,现平泉西南十公里会州村)。”
“如今,朝廷还在招募更多的失地百姓前往大宁屯田,公文已经下发各地州县。”
“兵部?”
眼珠子转动,朱由校将目光投向了黄克瓒。
“启奏陛下,兵部已与蓟镇总督王在晋麾下将官配合,组织屯田卫所。”
看到皇帝的目光,黄克瓒当即开口道。
“经营大宁卫,只让王在晋一人去做,朕还是有些不放心啊。”
听到黄克瓒的话,朱由校点了点头后,叹息一声。
“启奏陛下,大宁近在咫尺,只要道路畅通,朝廷就不至于难以控制。”
见到皇帝的样子,毕自严当即拱手道。
“保证物资运输,大宁卫稳定下来,即可水到渠成。”
“陛下曾经说过,想要富,先修路。”
“现在朝廷的当务之急,是从喜峰口、古北口将道路修筑出去。”
“要多少银子。”
听到毕自严的话,朱由校沉思了一下后问道。
“现在的问题不是缺少银钱,而是银钱过多。”
听到皇帝的话,毕自严摇头道。
“北直隶、河北、山东诸道虽然能够雇佣出人手,但若是继续用银钱雇佣百姓,恐怕北地物价就会上涨了。”
“。。。”
听到毕自严的话,朱由校有些头疼的伸手捏了捏自己的眉心。
缺乏一个统一的调度,朝廷对于往民间能投入多少白银一直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现在随着朝廷的各种动作,北方的市场的货币储量已经接近溢出,若是继续向市场投入货币,就会造成通货膨胀,物价上涨。
随着物价上涨,朝廷想要做事就需要更多的货币。
在后世用纸币的年代,就是大开印刷机印钞票。
最终左脚踩右脚,原地升天。
金圆券就是最好的例子。
而在大明,以白银作为货币的时代里,这一套虽然玩不动,但其结果也好不到哪里去。
最终面对的就是历史上崇祯搞崩大明的哪一套。
朝廷需要向辽东投入,就需要从民间征税。
然而辽东的物价是连年上涨,朝廷的投入也是连年增加,这征税数字就连年增加。
随着征税的增加,百姓活不下去,只能造反。
而朝廷这边,因为收不上来税了,对辽东手握大笔白银的军头们也就失去了控制。
当这一套循环玩不下去的时候,也就是大明亡国的时候。
但凡崇祯那二愣子收点儿实物税,大明亡的都得再晚上一些年。
“山西、陕西、河南那边怎么样?”
双手拄在胸前,朱由校看向在场众人问道。
“那边不但要雇佣百姓,而且朝廷的驿路,也是时候进行一个统一的修葺了。”
“启奏陛下,这件事情若是交给地方官员去做,臣有些不放心。”
闻言,毕自严开口道。